此表列舉七大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中,可融入之海洋能力指標,【】內為海洋能力指標編號。
(1)海洋休閒
學習領域 |
各學習領域能力指標 |
可融入之海洋能力指標 |
社會 |
1.人與空間 1-2-1 描述居住地方 1 的自然與人文特性。2 1-2-2 描述不同地方 3居民的生活方式。4 |
【1-2-4】 【1-2-5】 |
1.人與空間 1-3-1 瞭解生活環境 7的地方差異,並能尊重及欣賞各地的不同特色。 1-3-6 描述鄉村 8與都市在景觀和功能方面的差異。 |
【1-3-5】 【1-3-6】 |
|
1.人與空間 1-4-7 說出對生活空間及周邊環境的感受,並提出改善建言或方案。 13 |
【1-4-6】 【1-4-7】
|
|
7.生產、分配與消費 7-3-4 瞭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39 |
【1-3-8】 |
1居住地方可以是居住的社區或村(里)、鄉(鎮市區)、縣(市)等行政區。
2例如可以分成山上、海邊、農村、都會區加以介紹。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3不同地方指不同的社區或不同的村(里)、鄉(鎮市區)、縣(市)。
4例如可以分成山上、海邊、農村、都會區加以介紹。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7生活環境包括自然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的生活環境。
8鄉村包括農村和漁村。
13例如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水域生態旅遊活動,體會地方人文風情,並從中學習環境保護與休閒活動平衡共存的解決方式。也可以媒體環境為例做說明。
39例如可以藉由工業發展對漁村生態和生活型態的影響,反思「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這個議題。
學習 |
各學習領域能力指標 |
可融入之海洋能力指標 |
自然與生活科技 |
1.過程技能 1-3-4-1能由一些不同來源的資料,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
【1-3-7】
|
健康與體育 |
3.運動技能 3-2-3 瞭解運動規則,參與比賽,表現運動技能。 3-2-4 在遊戲或簡單比賽中,表現各類運動的基本動作或技術。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3.運動技能 分段能力指標3-2-3之補充說明: 1.認識運動之簡易規則。 4.瞭解經由正確練習提升自我運動技能。 分段能力指標3-2-4之補充說明: 2.表現舞蹈、體操、國術、田徑等聯合性的基本動作,如:舞蹈旋轉平衡、體操撐跳、游泳手腳聯合動作、田徑跑跳擲。 |
【1-2-3】 【1-3-2】 【1-3-4】 |
3.運動技能 3-3-2 評估個人及他人的動作表現,以改善運動技能。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3.運動技能 分段能力指標3-3-2之補充說明: 1.經由評量,瞭解自己不良的姿勢和動作。 3.經由評估個人及他人的動作表現後,進而改善自己不良的姿勢和動作。 |
【1-4-3】
|
|
4.運動參與 4-1-3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保持良好體適能。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4.運動參與 分段能力指標4-1-3之補充說明: 1.瞭解並保持適度的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自行車、游泳、舞蹈、有氧運動等。 |
【1-1-1】
|
|
4.運動參與 4-1-2 認識休閒運動並樂於參與。 4-1-5 透過童玩、民俗等身體活動,瞭解本土文化。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4.運動參與 分段能力指標4-1-2之補充說明: 2.能夠積極參與各項休閒運動。 3.能描述參與休閒運動後的感覺與改變。 分段能力指標4-1-5之補充說明: 1.認識童玩、民俗運動的項目。 2.認識並學會童玩、民俗運動的遊戲方法。 3.從童玩、民俗活動中,認識不同族群的身體活動。 |
【1-1-1】 【1-2-1】
|
|
4.運動參與 4-2-2 評估社區休閒運動環境並選擇參與。 4-2-5 透過運動瞭解本土與世界文化。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4.運動參與 分段能力指標4-2-2之補充說明: 1.瞭解社區現有運動設施與團隊組織,選擇參與個人喜歡的運動項目。 2.積極參與社區所舉辦之各類運動及競賽或體育相關活動。 分段能力指標4-2-5之補充說明: 2.從參與童玩及民俗運動中瞭解本土與世界文化。 |
【1-2-1】 【1-3-1】
|
|
4.運動參與 4-3-2 選擇提升休閒活動參與的方法,並執行個人終生運動計畫。 4-3-3 計畫及執行個人增進體適能表現的活動。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4.運動參與 分段能力指標4-3-2之補充說明: 2.選擇有興趣的休閒活動並計畫參與。 3.依據個人能力、興趣,選擇終生運動項目。 |
【1-4-1】
|
|
5.安全生活 5-1-1 分辨日常生活情境的安全性。 5-1-2 說明並演練促進個人及他人生活安全的方法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5.安全生活 分段能力指標5-1-1之補充說明: 3.確認安全活動的注意事項。 4.使用遊戲器材前能分辨其安全性。 5.從事水上活動時,瞭解不同水域的潛在危險因素。 分段能力指標5-1-2之補充說明: 4.選擇適當的遊戲場所,如:不在浴室或廚房玩耍。 5.遵守不同活動場所的安全規則,如:體育館、運動場、及水上活動場所等。 6.穿著合適的服裝從事身體活動。 7.認識並演練休閒旅遊的安全規則,如:不進入危險場所、安全帶的使用、避免接觸有毒動植物。 |
【1-1-2】 【1-2-2】
|
|
5.安全生活 5-1-3 思考並演練處理危險和緊急情況的方法。 5-1-5 說明並演練預防及處理運動傷害的方法。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分段能力指標5-1-5之補充說明: 3.說出救生員不在場時,不可下水的原因。 5.在運動發生事故傷害時,能馬上通知其他人協助處理。 6.瞭解運動傷害簡易的處理方法。 |
【1-2-2】
|
|
5.安全生活 5-2-1 覺察生活環境中的潛在危機並尋求協助。 5-2-2 判斷影響個人及他人安全的因素並能進行改善。 5-2-3 評估危險情境的可能處理方法及其結果。 5-2-5 探討不同運動情境中的傷害預防及其處理。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5.安全生活 分段能力指標5-2-1之補充說明: 2.警覺家庭、學校及戶外環境的潛在危機,如:家電、實驗藥品、尖銳物品的不當使用、校園惡作劇、過早到校、水上活動等與安全間的關係。 4.能覺察出環境中潛在的危險因素,如:溫度、汽油、毒物、氣體等,並解釋它們對身體的影響。 分段能力指標5-2-2之補充說明: 3.說出冒險的行為,如:單獨登山或戲水、單手騎腳踏車等可能造成的後果。 6.討論並演練家庭、學校及戶外等環境中預防傷害的方法,如:水上安全、防颱、防震、防火、交通安全等。 分段能力指標5-2-3之補充說明: 1.討論如獨處家中、受人勒索、酒精燈潑倒、瓦斯外洩、火災、地震、暴風雨、溺水、交通事故、誤食藥物、異物梗塞、被動物咬傷、校園暴力、詐騙事件等各種危險情境的可能處理方法及結果。 3.認識社區內的緊急救護系統(如:消防隊、救護車、醫療單位急診室等)。 4.示範並演練基本急救技巧,如:灼、燙傷急救、止血、扭傷、牙齒傷害等。 5.具備水中自救能力。 6.評估救人的情境與方法。 分段能力指標5-2-5之補充說明: 1.探討未做熱身運動即從事劇烈運動對身體的影響。 2.指出運動場所中潛在的可能危機,如:無人看守的游泳池、未開放的海水浴場等。 3.探討危及運動安全的因素(包括人為、不安全的動作或環境設備的不良因子)及排除方法。 4.探討常見運動傷害的正確處理的方法,如:游泳時腳抽筋的處理方法等。 5.探討在不同氣候下從事運動的注意事項。 6.探討常見運動項目中可能產生的運動傷害,並比較其差異。 |
【1-2-2】 【1-3-3】
|
|
5.安全生活 5-3-3 規劃並演練緊急情境的處理與救護的策略和行動。 5-3-5 重視並能積極促進運動安全。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5.安全生活 分段能力指標5-3-3之補充說明: 2.認識並演練遭遇一般急症(如:創傷、溺水、窒息、動物咬傷、中毒、中暑等)時的急救方法(如:止血、包紮、搬運、CPR、哈姆立克法、復甦姿勢等),並願意參與增進急救技巧的相關計畫。 3.學習並演練自衛活動。 4.學習或演練水上活動緊急情況的救人技巧。 5.瞭解水上活動緊急情境處理方法。 6.規劃水上活動緊急情況處理策略與步驟。 分段能力指標5-3-5之補充說明: 1.討論各種運動項目的運動傷害產生的可能因素、預防方法及處理步驟。 2.瞭解運動傷害的治療原則並配合治療人員執行治療。 3.瞭解運動場地、設備、器材的潛在危險因素並加以排除。 6.擬定運動傷害發生時的處理策略和步驟,並加以執行。 7.探討遵守運動規則對個人及他人安全的重要性。 9.能依所從事運動或活動之性質,確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當之裝備與預防措施,進行安全的運動。 |
【1-4-2】
|
|
7.群體健康 7-3-3 選擇適切的運動資訊、服務及產品,以促成運動計畫的執行。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7.群體健康 分段能力指標7-3-3之補充說明: 1.辨別運動、休閒、海外旅遊等情境所需相關的運動服務、產品。 2.明辨各種運動資訊,找尋合乎經濟、合法、安全、有效的運動服務及產品。 3.選擇符合本身需求的運動服務,以實踐運動計畫。 |
【1-4-1】 【1-4-4】 【1-4-5】
|
|
綜合活動 |
2.生活經營 2.生活適應與創新 2-4-3 規劃合宜的休閒活動,並運用創意豐富生活。 補充說明: 3.規劃適合自己的各種休閒活動是指透過分析人、事、時、地、物與自己的個人條件、休閒的趨勢等資訊,並判讀與整合資訊,選擇適合自己的各種休閒活動,如陸地或水域休閒活動、閱讀、運動等活動。 |
【1-4-1】 【1-4-5】
|
3.社會參與 3.尊重多元文化 3-2-4 參與社區各種文化活動,體會文化與生活的關係。 補充說明: 1.參與社區文化活動係指社區中里長或鄰長公告的各項活動,如XX大樓聯歡會、社區里民大會、釣魚比賽、水產烹調比賽、原住民射箭比賽等活動。 |
【1-2-1】 |
|
4.保護自我與環境 1.危機辨識 4-1-1 辨識遊戲或活動中隱藏的危機,並能適切預防。 補充說明: 1.從各種活動中,討論進行陸上或水域活動時可能會產生的危險,以及如何避免發生危險。 |
【1-1-2】
|
|
4.保護自我與環境 2.戶外生活 4-2-2 運用簡易的知能參與戶外活動,體驗自然。 補充說明: 3.學習正確的戶外活動知識、技能與態度,如賞鳥時,正確使用望遠鏡、圖鑑等,且不干擾鳥類活動;又如參與水域休閒活動應穿著救生衣且不破壞水域生態。 |
【1-2-2】
|
|
4.保護自我與環境 2.戶外生活 4-3-2 參與計畫並從事戶外活動,從體驗中尊重自然及人文 環境。 補充說明: 1.認識戶外休閒活動的種類,宜包含都會型態、水域的戶外休閒活動,如:搭捷運遊臺北、主題公園一日遊、漁村或海邊水域生態旅遊等。 5.在觀察人文景觀過程中,發現及探索人與環境的互動,如:建築特色、服裝飲食、風俗習慣等。 6.透過多元的活動方式體驗人文與自然之間的連結,如:街市觀察(含街道特色、傳統市場等)、水道系統溯源等。 |
【1-3-6】
|
|
生活 |
1.探索與體驗 1-2 透過各種媒材進行探索活動,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並體驗學習的樂趣。 |
【1-1-1】 |
2.海洋社會
學習領域 |
各學習領域能力指標 |
可融入之海洋能力指標 |
社會 |
1.人與空間 1-3-11瞭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 11 1-3-12 瞭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
【2-3-3】 【2-3-4】 |
1.人與空間1-4-6分析交通網與水陸運輸系統的建立如何影響經濟發展、人口分布、資源交流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
【2-4-2】 |
|
1.人與空間 1-4-10 瞭解海洋主權與經濟發展、國防、政治主權的關係。 |
【2-4-7】 |
|
1.人與空間 1-4-11 瞭解領海與經濟海域的管轄主權等海洋權益。 |
【2-4-6】 |
|
1.人與空間1-4-12認識水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國際海洋公約等相關法規的基本精神。 |
【2-4-5】 |
|
7.生產、分配與消費 7-2-1 指出自己與同儕所參與的經濟活動。 37 |
【2-2-1】
|
|
7.生產、分配與消費 7-3-4 瞭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39 |
【2-3-1】
|
|
社會 |
7.生產、分配與消費 7-4-1 分析個人如何透過參與各行各業與他人分工、合作,進而產生整體的經濟功能。 40 |
【2-4-3】 【2-4-4】 |
自然與生活科技 |
4.科技的發展 4-4-3-4 認識各種科技產業 |
【2-4-1】 |
健康與體育 |
2.人與食物 2-2-4 運用食品及營養標示的訊息,選擇符合營養、安全、經濟的食物。 |
【2-2-1】 |
2.人與食物 2-2-5 明瞭食物的保存及處理方式會影響食物的營養價值、安全性、外觀及口味。 |
【2-3-2】 |
11應特別注意臺灣的海島特性。
37例如可以引導學生瞭解水產買賣或媒體銷售的活動並分享購買經驗。
39例如可以藉由工業發展對漁村生態和生活型態的影響,反思「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這個議題。
3.海洋文化
學習 |
各學習領域能力指標 |
可融入之海洋能力指標 |
-語文-國語文 |
2.聆聽能力 2-1-1 能培養良好的聆聽態度。 2-1-1-2 喜歡聆聽別人發表。 |
【3-1-1】 |
3.說話能力 3-1-1 能正確發音並說流利華語。 3-1-1-1 能清楚明白的口述一件事情。 3-1-1-8 能清楚說出自己的意思。 3-1-1-9 能清楚複述所聽到的事物。 3-1-1-11 能用完整的語句,說出想要完成的事。 3-1-3 能生動活潑敘述故事。 3-1-4 能把握說話主題。 |
【3-1-1】 |
|
3.說話能力 3-3-3 能表現良好的言談。 3-3-3-4 能利用電子科技,統整訊息的內容,作詳細報告。 |
【3-3-6】
|
|
5.閱讀能力 5-1-2 能讀懂課文內容,瞭解文章的大意。 5-1-2-1能讀懂課文內容,瞭解文章的大意。 5-1-4 能喜愛閱讀課外讀物,擴展閱讀視野。 5-1-4-1 能喜愛閱讀課外讀物,擴展閱讀視野。 5-1-4-2 能和別人分享閱讀的心得。 |
【3-1-2】 |
|
5.閱讀能力 5-3-4 能認識不同的文類及題材的作品,擴充閱讀範圍。 5-3-4-2 能主動閱讀不同文類的文學作品。 5-3-4-3 能主動閱讀不同題材的文學作品。 |
【3-3-5】 |
|
5.閱讀能力 5-2-4 能閱讀不同表述方式的文章,擴充閱讀範圍。 5-2-4-2 能讀出文句的抑揚頓挫與文章情感。 |
【3-2-3】 |
|
5.閱讀能力 5-4-5 能主動閱讀國內外具代表性的文學名著,擴充閱讀視野。 5-4-5-4 能喜愛閱讀海洋、生態、性別、族群等具有當代議題內涵的文學作品。 |
【3-4-3】 |
|
6.寫作能力 6-2-10 能發揮想像力,嘗試創作,並欣賞自己的作品。 6-2-10-1 能在寫作中,發揮豐富的想像力。 |
【3-2-4】 【3-2-5】 【3-2-6】 |
|
6.寫作能力 6-4-2 能精確的遣詞用字,並靈活運用各種句型寫作。 6-4-2-1 能精確的遣詞用字,恰當的表情達意。 6-4-2-2 能靈活應用各種句型,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 6-4-4 掌握寫作步驟,充實作品的內容,精確的表達自己的思想。 6-4-5 瞭解標點符號的功能,並適當使用。 6-4-6 能靈活應用修辭技巧,讓作品更加精緻感人。 6-4-8 發揮思考及創造的能力,使作品具有獨特的風格。 6-4-8-1 能主動創作,並發表自己的作品。 |
【3-4-4】 嘗 |
|
社會 |
2.人與時間 2-2-1 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14 |
【3-2-2】 |
2.人與時間 2-3-1 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16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17 |
【3-3-1】 【3-3-2】 【3-3-3】 【3-3-4】 |
|
社會 |
2.人與時間 2-4-1 認識臺灣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 18 |
【3-4-1】 【3-4-2】 |
4.意義與價值 4-3-2認識人類社會中的主要宗教與信仰。 23 |
【3-3-8】 【3-3-9】 |
|
4.意義與價值 4-3-3 瞭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藝術形式。 24 |
【3-3-7】 |
|
4.意義與價值 4-4-3 瞭解文化(包含道德、藝術與宗教等)如何影響人類的價值與行為。 |
【3-4-5】 【3-4-7】 【3-4-8】 |
|
自然與生活科技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2-1-1 對自然現象作有目的的偵測。運用現成的工具如溫度計、放大鏡、鏡子來幫助觀察,進行引發變因改變的探究活動,並學習安排觀測的工作流程。 |
【3-2-1】
|
藝術與人文 |
第一階段 探索與表現 1-1-2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審美與理解 2-1-6 體驗各種色彩、圖像、聲音、旋律、姿態、表情動作的美感,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
【3-1-3】 【3-1-4】 【3-1-5】
|
第二階段 探索與表現 1-2-3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1-2-5 嘗試與同學分工、規劃、合作,從事藝術創作活動。 |
【3-2-5】 |
14盡可能同時論述水域環境和居民生活、經濟活動之間的關係,不過,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16每個歷史分期(荷西、鄭氏、清朝、日本、戰後)各舉一個具有重大而久遠影響的事件,並各舉一或二名與該事件有密切關係的人物做較深入的介紹。凡在此一階段編入教科書之事件及人物,盡可能不要在其他階段重複,即使重複也應有詳略及深淺的差異。
17應該包括「海洋文化」,例如不同時期的臺灣先民(如原住民或其他族群)海洋拓展的歷程,及其和臺灣文化之間的關係。
18應該特別注意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太平洋中的海島)及其和人類海洋活動的關係。
23尤其是流行於臺灣的宗教以及和海洋活動有關的信仰,盡可能納入教材和授課內容。
24關於藝術賞析及美學思維的部分,本學習領域不必著墨,但要提醒學生要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配合學習。
40例如可以水產相關職業(如養殖業、漁撈業、碼頭工作人員等)為例,說明其工作內容與生活型態,以及彼此之間的關連,並進一步認識國內水產或海洋產業商業活動的運作概況。也可以大眾傳播媒體為例做說明。
學習領域 |
各學習領域能力指標 |
可融入之海洋能力指標 |
藝術 與人文 |
第二階段 探索與表現 1-2-1 探索各種媒體、技法與形式,瞭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與差異,以方便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1-2-2 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 1-2-4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創作要素,從事展演活動,呈現個人感受與想法。 實踐與應用 3-2-11 運用藝術創作活動及作品,美化生活環境和個人心靈。 |
【3-2-7】 |
第二階段 審美與理解 2-2-7 相互欣賞同儕間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作品,並能描述個人感受及對他人創作的見解。 實踐與應用 3-2-12 透過觀賞與討論,認識本國藝術,尊重先人所締造的各種藝術成果。 |
【3-2-4】 |
|
第二階段 審美與理解 2-2-8 經由參與地方性藝文活動,瞭解自己社區、家鄉內的藝術文化內涵。 2-2-9 蒐集有關生活周遭本土文物或傳統藝術、生活藝術等藝文資料,並嘗試解釋其特色及背景。 |
【3-2-8】 【3-2-9】 |
|
第三階段 探索與表現 1-3-1 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1-3-2 構思藝術創作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體、技法,完成有規劃、有感情及思想的創作。 1-3-3 嘗試以藝術創作的技法、形式,表現個人的想法和情感。 1-3-4 透過集體創作方式,完成與他人合作的藝術作品。 審美與理解 2-3-7 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
【3-3-7】 |
|
第四階段 探索與表現 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審美與理解 2-4-5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特質。 2-4-7 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風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的藝術生活與價值觀。 實踐與應用 3-4-10 透過有計畫的集體創作與展演活動,表現自動、合作、尊重、秩序、溝通、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 |
【3-4-5】 【3-4-6】 |
|
健康與體育 |
4.運動參與 4-1-1 藉語言或動作,來表達參與身體活動的感覺。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分段能力指標4-1-1之補充說明: 1.在嘗試各種活動時,說出自己的感覺與情緒。 3.在活動或遊戲中,利用身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感覺與情緒。 |
【3-1-3】 |
綜合活動 |
1.自我發展 3.尊重生命 1-2-4觀察自然界的生命現象與人的關係。 補充說明: 2.自然界包括生命現象、河流、山川與地質等。 4.以實例分享走訪河流、山川的經驗與感受,體會自然界非生物與人的關係。 |
【3-2-1】 |
3.社會參與 2.社會關懷與服務 3-3-3 尊重與關懷不同的族群。 |
【3-3-3】 |
|
生活 |
3.表現與運用 3-1 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附錄一:生活課程的教學規劃 2.學童生活的五個面向與教學活動設計內容要項 (4)生活之美的體驗 4.1感受與欣賞生活之美。例如: ˙聆聽外界的聲響,模仿各種聲音的特色,如:人聲、器樂、風聲、叫賣聲。 4.2想像與創造生活之美。例如: ˙從想像的世界中編織故事,用戲劇與舞蹈之表演方式說故事。 ˙嘗試將自己的構想或感受,以某種形式來表現,例如:運用合適的語彙、文字、表格、圖畫、比喻、肢體動作、音樂、即興的戲劇或舞蹈組合。 ˙透過吟唱歌曲與朗誦童謠,以增加生活的樂趣。 |
【3-1-1】 【3-1-2】 【3-1-3】 【3-1-4】 【3-1-5】 |
4.海洋科學
學習領域 |
各學習領域能力指標 |
可融入之海洋能力指標 |
社會 |
1.人與空間 1-3-8 瞭解交通運輸的類型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9 |
【4-3-4】 【4-3-7】 【4-3-8】 |
(五)七至九年級基本內容 七年級基本內容 主題軸:人與空間 內容:臺灣的自然環境 說明:3.臺灣的河流 說明臺灣河流的特色、功能及其開發與保育。 |
【4-3-4】 |
|
自然與生活科技 |
1.過程技能 1-1-5-3 養成注意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習慣。 |
【4-1-3】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1-2-1 選定某一(或某一類)植物和動物,做持續性的觀察,並學習登錄其間發生的大事件。察覺植物會成長,察覺不同植物各具特徵,可資辨認。注意到植物生長需要土地、陽光及水分等良好的環境。察覺動物如何覓食、吃什麼、做什麼活動,成長時身體形態的改變等。 |
【4-1-1】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1-3-1觀察現象的改變(如天氣變化、物體狀態的改變),察覺現象的改變必有其原因。 |
【4-1-2】 【4-1-3】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2-3-2 認識水的性質與其重要性。 |
【4-2-1】 【4-2-2】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2-4-1知道可用氣溫、風向、風速、降雨量來描述天氣。發現天氣會有變化,察覺水氣多寡在天氣變化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
【4-2-3】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2-5-1 利用折射、色散,電池、電線、燈泡、小馬達,空氣或水的流動等來設計各種玩具。在想辦法改良玩具時,研討變化的原因,獲得對物質性質的瞭解,再藉此瞭解來著手改進。 |
【4-2-6】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3-4-2 認識天氣圖上的高、低氣壓線、鋒面。觀察(資料蒐集)一個颱風的興衰。 |
【4-3-5】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3-4-4 知道生活環境中的大氣、大地與水,及它們彼此間的交互作用。 |
【4-3-1】 【4-3-2】 【4-3-3】 【4-3-6】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4-3-1 由日、月、地模型瞭解晝夜、四季、日食、月食及潮汐現象。 |
【4-4-10】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4-3-2 知道地球的地貌改變與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的變動及彼此如何交互影響。 |
【4-4-3】 【4-4-4】 【4-4-5】 【4-4-6】 【4-4-7】 |
|
4.科技的發展 4-4-3-5 認識產業發展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
【4-4-10】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4-4-2 探討物質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 |
【4-4-2】 【4-4-3】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4-5-5 認識酸、鹼、鹽與水溶液中氫離子與氫氧離子的關係,及pH值的大小與酸鹼反應的變化。 |
【4-4-2】 【4-4-9】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4-5-7 觀察力的作用與傳動現象,察覺力能引發轉動、移動的效果。以及探討流體受力傳動的情形。 |
【4-4-3】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4-8-1 認識天氣圖及其表現的天氣現象。 |
【4-4-8】 |
|
6.思考智能 6-2-2-2 養成運用相關器材、設備來完成自己構想作品的習慣。 |
【4-2-6】 |
|
7.科學應用 7-2-0-1 利用科學知識處理問題(如由氣溫高低來考慮穿衣)。 |
【4-2-4】 【4-2-5】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 次主題110組成地球的物質岩石圈、氣圈、水圈 4a.認識地球上陸地與海洋的分布情形。 |
【4-4-4】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 次主題111地球和太空 地、日、月系統 4b.認識潮汐的現象,並瞭解潮汐發生的原因,以及潮汐對生活的影響。 |
【4-4-10】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 次主題130生命的共同性 生物生活 1a.察覺生物生長需要水、空氣、陽光、養分。 |
【4-1-1】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 次主題142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動物的生長歷程 1a.知道動物成長,需要水、食物和空氣。 |
【4-1-1】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 次主題210地表與地殼的變動 地表作用 3b.知道風化、侵蝕、沉積等作用和生物活動造成地表變化。 3c.認識當流水之流速與流量不同時,對地表所產生的影響不同。 |
【4-3-4】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 次主題210地表與地殼的變動 地貌的改變 4c.認識褶皺、斷層等常見的地質構造,試著解釋臺灣地區各種地形的成因。 板塊構造運動 4d.知道火山爆發、地震、和山脈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板塊構造運動引起。 4e.認識大陸漂移與板塊構造運動。 |
【4-4-5】 【4-4-6】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 次主題211天氣與氣候變化 陰、晴、冷、熱 1a.觀察並體會日常生活中有氣溫的變化。 1b.察覺夏天氣溫高,冬天氣溫低。 1c.天氣現象有風、雲、雨等的變化。 |
【4-1-2】 【4-1-3】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 次主題211天氣與氣候變化 氣象報告 2d.認識氣象報告,並有適當因應。 |
【4-2-5】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 次主題211天氣與氣候變化 風雲雨霧 3a.藉由氣溫、風向、風速、降雨等量化的方式,來描述天氣的變化。 天氣圖 3c.認識天氣圖上高、低氣壓、鋒面、颱風等符號及其表現的天氣現象。 |
【4-3-5】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 次主題220全球變遷 溫室效應 4a.知道溫室效應。 4b.知道造成溫室效應的原因及對生物生存的影響。 4c.知道溫室效應與全球增溫的關係。 氣候變遷 4f.知道即使大氣與海洋組成中的些許變動,只要時間夠長,便會對氣候產生重大的影響。 4g.知道聖嬰現象。 次主題211天氣與氣候變化 天氣變化 4a.認識氣團(例如冷氣團與暖氣團的性質)及天氣變化。 4b.知道高、低氣壓空氣流動的情形與呈現的天氣現象。 4c.認識臺灣的天氣現象(例如鋒面、颱風、寒流、和梅雨等)。 4d.觀察冬季和夏季之風向、溫度、溼度的變化。 4e.瞭解季風對臺灣氣候的影響。 海洋與氣候變化 4j.認識海洋和海流所帶來的能量,對氣候有著重要的影響。 4k.認識海水具保溫效果,能影響沿岸氣候。 |
【4-4-7】 【4-4-8】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 次主題430天然災害與防治 颱風與地震及其影響 3a.認識颱風與地震造成的影響。 3b.認識如何防颱、防震及應變。 |
【4-3-2】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 次主題510生物和環境 族群、群集和及生態系 4c.瞭解自然界中水循環、氮循環、碳循環。 |
【4-4-1】 |
|
綜合活動 |
4.保護自我與環境 1.危機辨識與處理 4-3-1 探討周遭環境或人為的潛藏危機,運用各項資源或策略化解危機。 補充說明: 1.透過各種情境演練,辨識各項危機的發生原因及危害的程度,懂得運用各項資源或策略,處理災害及危險情境。 2.環境的危機包含風災、地震、海嘯、海岸線、火災、使用火及水的安全。 |
【4-3-2】 |
4.保護自我與環境 1.危機辨識與處理 4-4-1 察覺人為或自然環境的危險情境,評估並運用最佳處理策略,以保護自己或他人。 補充說明: 2.自然的危險情境包含風災、地震、海嘯、水災、氣象的變化等。 |
【4-4-6】 |
|
生活 |
1.探索與體驗 1-1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 附錄一:生活課程的教學規劃 2.學童生活的五個面向與教學活動設計內容要項 (2)生活環境特性的認識 2.1對物理與自然生態環境的認識。例如: ˙觀察天氣現象,如:生活中有氣溫、風、雲、雨等的變化。 |
【4-1-2】 【4-1-3】 |
附錄一:生活課程的教學規劃 2.學童生活的五個面向與教學活動設計內容要項 (1)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1.2.對於動植物生長現象的觀察與想法。例如: ˙透過系列的觀察活動或是種植與養殖的過程,知道生物的生長需要水、空氣、陽光與養分(食物)。 |
【4-1-1】 |
|
1.探索與體驗 1-3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各種網絡之間的互賴與不可分離性。 附錄一:生活課程的教學規劃 2.學童生活的五個面向與教學活動設計內容要項 (2)生活環境特性的認識 2.1對物理與自然生態環境的認識。例如: •認識當地常見的動物、植物,瞭解他們之所以如此繁盛是因為生活環境適當所致。 |
【4-1-1】 |
9「生活環境」包括自然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的生活環境。交通運輸除了陸上與空中交通運輸之外,不能忽略與海洋、水上有關的運輸方式和工具,例如,可教導學生如何「辨別各種船舶的種類與外形」,並探討「漁船、貨船、休憩與觀光用船舶、軍用船舶及港口的功能」。
5.海洋資源
學習領域 |
各學習領域能力指標 |
可融入之海洋能力指標 |
社會 |
1.人與空間 1-3-10 舉例說明地方或區域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環境破壞,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10 |
【5-3-6】 【5-3-7】 |
4.意義與價值 4-1-1 藉由接近自然,進而關懷自然與生命。 22 |
【5-1-2】 |
|
7.生產、分配與消費 7-2-2 認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受損、消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並能愛護資源。 38 |
【5-2-7】 【5-2-8】 |
|
9.全球關連 9-3-4 列舉當前全球共同面對與關心的課題(如環境保護、生物保育、勞工保護、飢餓、犯罪、疫病、基本人權、經貿與科技研究等)。 54 |
【5-3-4】 【5-3-6】 【5-3-7】 |
|
自然與生活科技 |
1.過程技能 1-1-1-1 運用五官觀察物體的特徵(如顏色、敲擊聲、氣味、輕重等)。 |
【5-1-1】 |
1.過程技能 1-2-5-3 能由電話、報紙、圖書、網路與媒體獲得資訊。 |
【5-2-3】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2-2-2 知道陸生(或水生)動物外型特徵、運動方式,注意到如何去改善生活環境、調節飲食,來維護牠的健康。 |
【5-2-1】 【5-2-4】 【5-2-5】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3-2-2 觀察動物形態及運動方式之特殊性及共通性。觀察動物如何保持體溫、覓食、生殖、傳遞訊息、從事社會性的行為及在棲息地調適生活等動物生態。 |
【5-3-2】 【5-3-3】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4-1-2 由情境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規劃及設計解決問題的流程,經由觀察、實驗,或種植、搜尋等科學探討的過程獲得資料,做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關係的研判,並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做科學性的描述。 |
【5-4-7】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4-3-2 知道地球的地貌改變與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的變動及彼此如何交互影響。 |
【5-4-3】 【5-4-6】 |
|
2.科學與技術認知 2-4-8-2 認識食品、食品添加劑及醃製、脫水、真空包裝等食品加工。 |
【5-4-1】 |
|
4.科技的發展 4-3-1-2 瞭解機具、材料、能源。 |
【5-3-5】 |
|
7.科學應用 7-4-0-1 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 |
【5-4-4】 |
|
7.科學應用 7-4-0-5 對於科學相關的社會議題,做科學性的理解與研判。 |
【5-4-7】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次主題110組成地球的物質 岩石的組成與性質 3d.觀察並知道岩石主要是由各種礦物組合而成。 3e.知道不同礦物各具有明顯特性。 |
【5-3-5】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次主題142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動物的外部構造與運動 2b.描述陸生及水生動物的形態及其運動方式,並知道水生動物具有適合水中生活的特殊構造。 |
【5-2-4】 【5-2-5】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次主題226酸、鹼、鹽 常見食物的酸鹼性 2a.能利用氣味、觸覺、味覺簡單區分常見食物的酸鹼性。 |
【5-2-6】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次主題425食品與生物科技 食品 4a.瞭解食品的保存與加工。 |
【5-4-1】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次主題431環境污染與防治 水污染與防治 3c.瞭解水污染的來源。 |
【5-3-6】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次主題510生物和環境 生存的環境 3a.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陽光、空氣、食物等資源,以及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生物生存。 族群、群集和生態系 3b.認識生物族群和群集,並瞭解群集內族群彼此間的相互關係。 |
【5-3-2】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次主題510生物和環境 族群、群集和生態系 4a.瞭解生態系,並知道不同的棲地形成不同的生態環境。 4b.瞭解不同物種之間依存的食性關係(食物鏈、食物網)。 4c.瞭解自然界中水循環、氮循環、碳循環。 4d.瞭解生態穩定的意義和造成生態系不平衡的原因。 4e.瞭解食物鏈或食物網的單純化,將可能破壞生態系的穩定。 |
【5-4-3】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次主題511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 人類與自然界的平衡 4a.知道目前人口成長衍生的諸多問題,並能探討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同時知道人類必須做好自然保育才能維持生態系的穩定。 |
【5-4-6】 【5-4-8】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次主題512資源的保育與利用 海洋資源 4d.認識海洋中的資源。 |
【5-4-5】 |
|
(七)附錄 附錄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次主題513能源的開發與利用 能源的種類 4a.體會可利用的能有多種形式(水力、風能、木材、核能等),並能區分非再生性的能源(例如化石燃料與核能)與再生性的能源(例如水力與太陽能)。以及認識瓦斯、煤礦與汽油的性質,並透過小組活動討論油價調整對民生的影響。 能源的應用 4b.蒐集有關各種發電(火力、核能、水力、太陽能、汽油)的優點、缺點及其用途的資料,以瞭解其對社會、環境與生態的影響。 4c.認識可作為重要能源的燃料其用途與使用安全,並認識各種常用汽油的差異與討論油價調整對於民生的影響。 |
【5-4-5】 |
|
健康與體育 |
2.人與食物 2-1-2 瞭解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到食物的質與量,並探討影響飲食習慣的因素。 2-1-3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2-1-4辨識食物的安全性,並選擇健康的營養餐點。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2.人與食物 分段能力指標2-1-2之補充說明: 1.討論食物生產及分布情形與食物攝取的關係。 4.認識本土、外來食物及飲料對飲食習慣的影響。 分段能力指標2-1-3之補充說明: 6.嘗試新食物,並願意納入日常飲食中。 |
【5-1-1】 |
2.人與食物 2-2-1 瞭解不同的食物組合能提供均衡的飲食。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2.人與食物 分段能力指標2-2-1之補充說明: 1.指出食物多樣化的重要性且能夠吃足量的主食。 |
【5-2-2】 |
|
2.人與食物 2-2-3 瞭解、接納並尊重不同族群或國家的飲食型態與特色。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2.人與食物 分段能力指標2-2-3之補充說明: 1.瞭解我國的進食方式、主食、進餐禮儀、節慶習俗、禁忌等飲食文化。 2.瞭解並尊重他國,如:東南亞、東北亞、歐美國家的飲食文化,包括習俗和禁忌。 3.分析且體認宗教及文化對飲食型態的影響。 |
【5-2-3】 【5-3-1】 |
|
2.人與食物 2-3-5明瞭食物的生產、製造、烹調會影響食物的品質、價格及熱量,並能作明智的選擇。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2.人與食物 分段能力指標2-3-5之補充說明: 1.列出和食品營養損失有關的因素。 2.分析使用食品添加物的原因。 3.認識能保障食品安全性的加工技術和處理食物的衛生措施。 4.明瞭烹飪方式與食物的營養、熱量或能源耗損的關係,能比較並選擇。 5.根據重量、營養價值、價格及環境生態的觀點,來比較天然、有機及加工食品,並以實際需求做明智選擇。 |
【5-4-1】 【5-4-2】 |
|
7.群體健康 7-1-5 體認人類是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並主動關心環境,以維護、促進人類的健康。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7.群體健康 分段能力指標7-1-5之補充說明: 1.體認人與其他生物皆為自然環境的一份子,有互相依存的密切關係。 3.保護生態環境與維護社區環境衛生是個人與社會共同的責任。 |
【5-1-2】 【5-2-7】 |
|
7.群體健康 7-3-4 分析人類行為如何改變全球環境,並探討環境改變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7.群體健康 分段能力指標7-3-4之補充說明: 1.關心、瞭解全球性重要的環境議題,如:臭氧層的損害、酸雨的產生、核能輻射的外洩、溫室效應等。 2.討論科技對環境生態的正、負面影響,及其對人類健康的促進或危害。 3.瞭解公害對生態與健康的影響。 |
【5-4-6】 |
|
7.群體健康 7-3-5 提出個人、社區及組織機構為建造更健康的社區與環境所擬定的行動方案與法規。 (六)附錄 附錄二 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 7.群體健康 分段能力指標7-3-5之補充說明: 1.以個人或團體的力量,針對學校環境提出維護與改善的計畫,以增進學校環境的健康。 2.參與社區內組織、團體,對社區健康與環境問題進行調查、研究與改善工作。 3.認識政府環保單位與民間環保團體所推動與健康環境相關之環保議題。 |
【5-4-7】 |
|
綜合活動 |
4.保護自我與環境 2.戶外生活 4-2-3辨別各種環境保護及改善的活動方式,選擇適合的項目落實於生活中。 補充說明: 1.藉由辨別各種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及瞭解並討論各種環保行動,說出自己具體可行的改善策略,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2.各種環境污染,如:空氣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等。 3.環保行動,如:資源回收、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節約能源、淨灘淨溪、美化綠化、綠色生活等。 |
【5-2-7】 【5-2-8】 |
4.保護自我與環境 3.環境保護 4-3-3覺察環境的改變與破壞可能帶來的危險,並珍惜生態環境與資源。 補充說明: 1.從各種媒體新聞事件或日常生活情境中,察覺環境的改變與破壞所造成的危害,討論積極關懷生態環境與愛護資源的方法與行動。如探討路上與水域生態環境改變可能帶來的危險。 2.珍惜生態環境與資源的方式,如: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節約能源、淨灘淨溪、美化綠化、綠色生活、簡化生活等。 |
【5-3-6】 【5-3-7】 |
|
4.保護自我與環境 3.環境保護 4-4-4 分析各種社會現象與個人行為之關係,擬定並執行保護與改善環境之策略及行動。 補充說明: 1.從各種社會事件與環境案例中,觀察不同意見團體所造成的抗爭,省思個人行為對社會風氣與環境維護所造成的影響,並擬訂與執行實際保護自我、他人、社會與環境的方案。 3.保護與改善環境策略,如:針對校園或社區、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問題,提出可實施之淨山、淨灘淨溪、美化公園、反?凌、反色情、兒少保護、關懷社會等方案。 |
【5-4-7】 【5-4-8】 |
|
生活 |
4.溝通與合作 4-1 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
【5-1-1】 |
5.態度與情操 5-5 產生愛護生活環境、尊重他人與關懷生命的情懷。 附錄一:生活課程的教學規劃 2.學童生活的五個面向與教學活動設計內容要項 (2)生活環境特性的認識 2.3對環境的愛護。例如: ˙藉由接近自然,瞭解自然、進而關懷自然與生命。 ˙察覺到環境的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影響我們的生存,必須愛護我們的環境。 (5)生活規矩與習慣的建立。例如: ˙察覺生活環境中有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處理等問題,並知道愛護環境,要從自己做起。 |
【5-1-2】 |
1居住地方可以是居住的社區或村(里)、鄉(鎮市區)、縣(市)等行政區。
2例如可以分成山上、海邊、農村、都會區加以介紹。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3不同地方指不同的社區或不同的村(里)、鄉(鎮市區)、縣(市)。
4例如可以分成山上、海邊、農村、都會區加以介紹。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7生活環境包括自然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的生活環境。
8鄉村包括農村和漁村。
9「生活環境」包括自然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的生活環境。交通運輸除了陸上與空中交通運輸之外,不能忽略與海洋、水上有關的運輸方式和工具,例如,可教導學生如何「辨別各種船舶的種類與外形」,並探討「漁船、貨船、休憩與觀光用船舶、軍用船舶及港口的功能」。
10 可以教導學生蒐集環境(要包括海洋)議題之相關新聞事件(如海洋污染、海岸線後退、海洋生態的破壞等),瞭解環境(要包括海洋)遭受的危機與人類生存的關係,並著重探討「河流或海洋生態保育與生活的關係」。
11應特別注意臺灣的海島特性。
13例如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水域生態旅遊活動,體會地方人文風情,並從中學習環境保護與休閒活動平衡共存的解決方式。也可以媒體環境為例做說明。
14盡可能同時論述水域環境和居民生活、經濟活動之間的關係,不過,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16每個歷史分期(荷西、鄭氏、清朝、日本、戰後)各舉一個具有重大而久遠影響的事件,並各舉一或二名與該事件有密切關係的人物做較深入的介紹。凡在此一階段編入教科書之事件及人物,盡可能不要在其他階段重複,即使重複也應有詳略及深淺的差異。
17應該包括「海洋文化」,例如不同時期的臺灣先民(如原住民或其他族群)海洋拓展的歷程,及其和臺灣文化之間的關係。
18應該特別注意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太平洋中的海島)及其和人類海洋活動的關係。
22例如可以引導學生瞭解人類不當的行為對土地、河流或海洋環境及其他生物的危害。
23尤其是流行於臺灣的宗教以及和海洋活動有關的信仰,盡可能納入教材和授課內容。
24關於藝術賞析及美學思維的部分,本學習領域不必著墨,但要提醒學生要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配合學習。
38例如可以引導學生關懷河流或海洋生物與環境,養成愛護生物、尊重生命、珍惜自然的態度,並參與河流或海洋環境的維護,如淨灘、淨溪等。
37例如可以引導學生瞭解水產買賣或媒體銷售的活動並分享購買經驗。
39例如可以藉由工業發展對漁村生態和生活型態的影響,反思「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這個議題。
40例如可以水產相關職業(如養殖業、漁撈業、碼頭工作人員等)為例,說明其工作內容與生活型態,以及彼此之間的關連,並進一步認識國內水產或海洋產業商業活動的運作概況。也可以大眾傳播媒體為例做說明。
54以環境保護來說,可以引導學生蒐集海洋環境議題之相關新聞事件(如海洋污染、海岸線後退、海洋生態的破壞),瞭解海洋生物、海洋生態和人類生活之間的密切關連,以及海洋遭受的危機及其與人類生存的關係。